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风格·意境·希望 ——听“‘山林之歌’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 风格·意境·希...

聆听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交响乐先声,在追溯中品味经典、缅怀先辈。作为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音乐会中的一场,“‘山林之歌’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于2016年4月24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如期举行。这场音乐会为听众们呈现了作曲家马思聪的《山林之歌》、陈其钢为大提琴和乐队而创作的《逝去的时光》、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这三部作品都是中国交响乐发展历史中的代表作,体现出不同时期作曲家们对民族音乐风格与西方作曲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融合,并从中彰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马思聪与陈其钢相隔半个多世纪先后赴法留学,因此,在上半场的两部作品《山林之歌》与《逝去的时光》中,使人感受到的音乐审美体验,即法兰西音乐文化精妙、细腻、考究的音色和色彩斑斓的配器。《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是共和国成立初期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享有“首都明珠乐团”美誉的北京交响乐团在指挥谭利华先生的带领下,对不同乐章的音乐风格有着到位的诠释。

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作于1998年,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作为主要乐思贯穿全曲,乐曲追求和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意境和神韵。作品的独奏大提琴部分是具有挑战性的,既要有左右手技术上的超强控制力,也要有对音乐韵味恰到好处的把握,如对滑音、泛音的处理,对长时值音符音色微妙的感受和由力度变化带来的立体感。当晚的大提琴演奏家莫漠的演奏令人叹服!这位年仅26岁的青年演奏家,无论从技术的把握、音乐的诠释、还是与整个乐队的协作,都体现出一种稳健成熟,可以说,毫不逊色于该作之前的几个演奏版本。莫漠的技术把控能力超强,台风大气,富有热情但不失理性,敏锐而细腻,把作品演绎得既使人领略到古琴音乐“清微淡远”的意境,又能感受到当代大提琴音乐创作的现代性与国际性。在这位青年演奏家迎接观众掌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感谢为他提供这次珍贵演出机会并在排练中悉心指导的陈其钢、谭利华两位先生。作为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曲家、指挥家,他们对青年人才的关爱与提携是让听众更为感动的。但愿该场音乐会能够成为一个历史时刻,在作曲家陈其钢、指挥家谭利华的力推下,在北京交响乐团艺术家们的协作下,在现场观众的见证下,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从此登上音乐舞台,未来不断为广大听众奉献上精彩的演奏。

31.png

32.png

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第四交响曲》(1999),是王西麟先生交响乐创作征途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是一部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交响乐代表作。当晚是这部作品第十六次演出,而在国内演出这部作品次数最多的恰恰是“北京交响乐团”,可谓棋逢对手。“北交”的演出一气呵成、炉火纯青,带有鲜明的“王西麟风格”。

33.png

作曲家、乐团、演奏家是影响着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本次音乐会中,他们对作品的诠释已远远超越对西方作曲技术单纯的模仿和学习的阶段,也不再是对民族音乐元素、民族器乐演奏技法简单的移植和模仿,而是熟练运用后的“为我所用”,是在世界交响乐领域中逐渐建立自我的过程。因此,中国交响乐走过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在回顾中更多展露出希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