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告别与憧憬”《巅峰之作》国家大剧院、新清华学堂双场演出完美收官

6月10日晚,在清华大学的新清华学堂,北京交响乐团携手指挥家夏小汤、大提琴演奏家娜米萨·孙再次成功奏响《巅峰之作》致敬德沃夏克音乐会。同样的作品于6月7日已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这也是乐团第三次成功尝试将乐季音乐会与公益演出完美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剧院的首场演出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但是票房销售率竟然达到了百分之百,这是广大乐迷朋友对作品、乐团、指挥、独奏的高度肯定。
应清华大学的要求,“清华场”在演出伊始,增加同样是德沃夏克的著名作品——《狂欢节序曲》。这一特别的安排,反映出学校深切盼望着同学们都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乐曲中段由英国管、单簧管、长笛、独奏小提琴演奏出温情感怀的旋律,饱含热忱与柔情的同时又似乎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预示着清华学子离开母校的不舍与奔赴“新旅程”的决心。乐曲尾声,伴随着夏小汤指挥激情四射、张力十足的指挥手势,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将节日气氛推向了最顶点,最终在庆祝与欢乐的海洋中结束全曲。德沃夏克的配器丰富、织体变化多,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兴奋得好像身临狂欢节现场。



上半场的重头戏是新锐大提琴家娜米拉·孙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所有大提琴协奏曲作品中,经常被认为是“最重要”、“最伟大”,可以说是“大提琴协奏曲之王”。就读于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的娜米萨·孙同样经历着属于她的毕业季。她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卓越的技艺、非凡的乐感、沉着的台风助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部充斥着无比动能的伟大作品。

乐曲开门见山地由单簧管领衔在b小调上轻声吹奏出核心主题,后经中提琴、巴松、圆号等声部的接力,音乐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第一个高点后逐渐归于沉寂。大提琴独奏在寂静中突然介入,迅速吸引了全体观众的目光,娜米萨似即兴般地在B大调上演奏出第一主题,既是重新叙述,又是变题发展。乐队与独奏默契协作,精彩演绎如散文诗一般浪漫优美的第一乐章,最终在全体乐队合奏的B大调第一主题中结束,标志着乐曲进入雄壮的最强音。


第三乐章是作曲家献给其妻姐约瑟菲娜的礼物,娜米萨用大提琴平静诉说着德沃夏克的复杂情愫,乐曲中如歌如泣的斯拉夫民歌旋律,仿佛令人回到120年前,德沃夏克望着病榻上家人的场景,这时的音乐成为了最温柔的陪伴。
在全场振聋发聩般的欢呼喝彩声后,娜米萨举重若轻地用一首巴赫《第三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结束。


下半场的“第八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具有独特气质的作品,德沃夏克式的激烈冲突或是感伤的悬念少了,而更多表达类似田园牧歌般的平静心境与怡然自得。作曲家在这部交响曲中运用了大量鼓舞哺育他的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表达了其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和眷恋。
虽是G大调交响曲,乐曲却首先由一段管乐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小调旋律展开,似是如履薄冰的疑惑,也似悲悼哀思的伤感,展现出捷克这片土地上的波西米亚人曾遭受过的苦难和困惑。旋律即将收束之前,中提琴与长号和弦内音的改变将音乐正式引入了大调,其后由长笛声部引入的一系列舞曲元素使音乐的气质由晦暗转向光明。作曲家仅用二十小节的音乐便体现出捷克人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音乐的力量阐释了波西米亚人的民族特点。
德沃夏克的音乐充满对立性。欢乐与不安、疑惑与释怀的矛盾遍布乐谱之上,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与夏小汤指挥高度配合,将乐曲中的克制、冲动精准演绎。指挥棒尖挥舞,全场观众沉浸在浪漫主义田园诗中,体验斯拉夫民族的心境,聆听大自然的乐声、跟随斯拉夫舞蹈的律动,最终欢乐的凯旋式结尾将音乐会的气氛与观众的情绪推向高峰,在一连串振奋人心的和弦后,夏小汤指挥澎湃似火的指挥手势干脆利落地收束了最终的音符,全场立即爆发出震耳欲聋般的欢呼与掌声,报以最大的热情回馈乐队与指挥家。

返场作品是北京交响乐团与清华大学延续数年的约定——《友谊地久天长》,伴随着音乐缓缓奏响,许多同学默默擦着眼角的泪水,多年后,愿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始终不会忘记这场特别的毕业音乐会。
北京交响乐团祝所有毕业季学子在告别校园之际,不忘初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新挑战,迈向新旅程。
6月10日晚,在清华大学的新清华学堂,北京交响乐团携手指挥家夏小汤、大提琴演奏家娜米萨·孙再次成功奏响《巅峰之作》致敬德沃夏克音乐会。同样的作品于6月7日已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这也是乐团第三次成功尝试将乐季音乐会与公益演出完美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剧院的首场演出是在一个工作日的晚上,但是票房销售率竟然达到了百分之百,这是广大乐迷朋友对作品、乐团、指挥、独奏的高度肯定。
应清华大学的要求,“清华场”在演出伊始,增加同样是德沃夏克的著名作品——《狂欢节序曲》。这一特别的安排,反映出学校深切盼望着同学们都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乐曲中段由英国管、单簧管、长笛、独奏小提琴演奏出温情感怀的旋律,饱含热忱与柔情的同时又似乎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预示着清华学子离开母校的不舍与奔赴“新旅程”的决心。乐曲尾声,伴随着夏小汤指挥激情四射、张力十足的指挥手势,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将节日气氛推向了最顶点,最终在庆祝与欢乐的海洋中结束全曲。德沃夏克的配器丰富、织体变化多,令人有应接不暇之感,兴奋得好像身临狂欢节现场。
上半场的重头戏是新锐大提琴家娜米拉·孙演奏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在所有大提琴协奏曲作品中,经常被认为是“最重要”、“最伟大”,可以说是“大提琴协奏曲之王”。就读于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的娜米萨·孙同样经历着属于她的毕业季。她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卓越的技艺、非凡的乐感、沉着的台风助她出色地完成了这部充斥着无比动能的伟大作品。
乐曲开门见山地由单簧管领衔在b小调上轻声吹奏出核心主题,后经中提琴、巴松、圆号等声部的接力,音乐不断发展,在经历了第一个高点后逐渐归于沉寂。大提琴独奏在寂静中突然介入,迅速吸引了全体观众的目光,娜米萨似即兴般地在B大调上演奏出第一主题,既是重新叙述,又是变题发展。乐队与独奏默契协作,精彩演绎如散文诗一般浪漫优美的第一乐章,最终在全体乐队合奏的B大调第一主题中结束,标志着乐曲进入雄壮的最强音。
第三乐章是作曲家献给其妻姐约瑟菲娜的礼物,娜米萨用大提琴平静诉说着德沃夏克的复杂情愫,乐曲中如歌如泣的斯拉夫民歌旋律,仿佛令人回到120年前,德沃夏克望着病榻上家人的场景,这时的音乐成为了最温柔的陪伴。
在全场振聋发聩般的欢呼喝彩声后,娜米萨举重若轻地用一首巴赫《第三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为结束。
下半场的“第八交响曲”是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具有独特气质的作品,德沃夏克式的激烈冲突或是感伤的悬念少了,而更多表达类似田园牧歌般的平静心境与怡然自得。作曲家在这部交响曲中运用了大量鼓舞哺育他的捷克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表达了其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和眷恋。
虽是G大调交响曲,乐曲却首先由一段管乐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小调旋律展开,似是如履薄冰的疑惑,也似悲悼哀思的伤感,展现出捷克这片土地上的波西米亚人曾遭受过的苦难和困惑。旋律即将收束之前,中提琴与长号和弦内音的改变将音乐正式引入了大调,其后由长笛声部引入的一系列舞曲元素使音乐的气质由晦暗转向光明。作曲家仅用二十小节的音乐便体现出捷克人民积极乐观的心态,以音乐的力量阐释了波西米亚人的民族特点。
德沃夏克的音乐充满对立性。欢乐与不安、疑惑与释怀的矛盾遍布乐谱之上,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与夏小汤指挥高度配合,将乐曲中的克制、冲动精准演绎。指挥棒尖挥舞,全场观众沉浸在浪漫主义田园诗中,体验斯拉夫民族的心境,聆听大自然的乐声、跟随斯拉夫舞蹈的律动,最终欢乐的凯旋式结尾将音乐会的气氛与观众的情绪推向高峰,在一连串振奋人心的和弦后,夏小汤指挥澎湃似火的指挥手势干脆利落地收束了最终的音符,全场立即爆发出震耳欲聋般的欢呼与掌声,报以最大的热情回馈乐队与指挥家。
返场作品是北京交响乐团与清华大学延续数年的约定——《友谊地久天长》,伴随着音乐缓缓奏响,许多同学默默擦着眼角的泪水,多年后,愿他们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始终不会忘记这场特别的毕业音乐会。
北京交响乐团祝所有毕业季学子在告别校园之际,不忘初心、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新挑战,迈向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