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北京交响乐团乐季音乐会《百年·德奥》杨洋携手盛原、杜沛达师徒精彩上演

5月17日晚,指挥家杨洋联袂钢琴家盛原及其学生杜沛达,同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奉上一场精彩的《百年·德奥》北京交响乐团乐季音乐会。

音乐会以“百年·德奥”为主题,先后上演的4支曲目均是百年来德奥作曲家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经典杰作。开场的《后宫诱逃》序曲热烈欢快,由莫扎特作曲。作为三幕喜剧的《后宫诱逃》,于1782年在维也纳成功首演。而《后宫诱逃》序曲,常被作为单曲在各大音乐会上演奏。

接着演奏的是莫扎特的《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作于1779年初,共有3个乐章,特别是钢琴独奏和乐队之间的对比呼应极为巧妙。莫扎特一生作品众多,尽管只有短短35年历程,却以天使般的音乐才华留给世人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现场的钢琴演奏者盛原、杜沛达,是合作无间的师徒关系,第一钢琴杜沛达,第二钢琴盛原。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的盛原,演出足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被美国《纽约时报》、德国《钢琴新闻杂志》等给予如此高度评价。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三年级的杜沛达,师从盛原,虽然只有15岁,演出经验也相当丰富,同国内众多交响乐团和指挥名家都有过合作,还曾登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备受关注。

二人以前合作过莫扎特的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但机会也不是太多。谈到这次合作,盛原认为,“演奏这支曲目对教学特别有帮助,合作过程中会有更紧密的交流。”而对于杜沛达来说,坦言“跟盛老师合作,一点压力都没有”,并用“特别活泼”表达对恩师的崇敬与爱戴。演出中,两台钢琴的地位等量齐观,时常以相互堆叠的方式累积彼此声量,同时与管弦乐形成互动、甚至是对抗的态势。“不只是他从我这里学东西,我从他那里也学东西。”从盛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这对师徒之间教学相长的深厚情谊。而且,在演出后的致谢环节,一举一动均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提携。

第三支曲目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这部作品是施特劳斯于1888年创作的单乐章大型乐队作品,1889年首次公开演出,指挥为作曲家本人,乐队为魏玛歌剧乐团。“我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在魏玛可是不多见的。”创作这部作品时,理查德·施特劳斯只有24岁,也是其成名作,首演两天之后他如此回忆道。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显示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完全成熟,并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第一部作品。演奏该曲有相当的难度,但因其足够精彩,也被视为考验许多乐队各部分乐器能力的试金石。演出现场,旋律优美,激情似火,杨洋执棒下的北京交响乐团显示出驾驭中外经典曲目的娴熟能力。


作为德国浪漫派晚期大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大类。如果说《唐·璜》属于叙事性交响诗,那么紧随其后上演的交响诗《死与净化》则为哲理性交响诗,表现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该曲于1890年在德国首演时,同样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全曲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圣性,被誉为杰作。由于理查·施特劳斯的这两部交响诗作品首演时均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并大获成功,对于任何别的指挥家来说,想要指挥好这两部作品显然不易。


本场音乐会指挥杨洋师从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还曾得到当代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小泽征尔等人的指导,演出足迹遍及国内各大主流乐团及港澳地区。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透露,这场音乐会所选择的曲目均由杨洋挑选,可谓知难而上。当然,也正如李长军所言,“作为一家职业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每年在乐季上都会安排一些有分量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音乐作品。我们请来的优秀指挥家杨洋给我们挑选了这些曲目,非常具有挑战性。”李长军坦言,“《唐璜》我们在20年前演出过,近些年一直没演。而《死与净化》从来没有演过,对乐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此外,中央音乐学院的盛原教授和‘天才少年’杜沛达,同乐团合作完成一部双钢琴协奏曲,这些都能很好地反应北京交响乐团全体艺术家当前的业务水平。”


享有中国“首都明珠乐团”美誉的北京交响乐团,同样“圈粉”无数。来自北京某“科技大厂”的刘先生是北京交响乐团的一位“铁粉”。尽管是资深理工男,但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自去年4月被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北京交响乐团室内乐名曲音乐会”吸引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年多来紧随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出足迹,认真聆听,还不断上网搜集信息、学习音乐知识。

“在北京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甚至远赴天津,我聆听了30余场音乐会(都是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刘先生用一张张音乐会演出票等,把自己从一个古典音乐门外汉变为对古典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相当了解和掌握的观众,“并学会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和半专业角度去欣赏古典音乐,让自己多了一个高雅的爱好。”为此,刘先生觉得要特别感谢北京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带来的一系列高水准演出,“他们既追求音乐专业性上的素养,也追求社会文化价值,演奏水平越来越高,非常精彩。”
5月17日晚,指挥家杨洋联袂钢琴家盛原及其学生杜沛达,同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奉上一场精彩的《百年·德奥》北京交响乐团乐季音乐会。
音乐会以“百年·德奥”为主题,先后上演的4支曲目均是百年来德奥作曲家莫扎特和理查·施特劳斯的经典杰作。开场的《后宫诱逃》序曲热烈欢快,由莫扎特作曲。作为三幕喜剧的《后宫诱逃》,于1782年在维也纳成功首演。而《后宫诱逃》序曲,常被作为单曲在各大音乐会上演奏。
接着演奏的是莫扎特的《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作于1779年初,共有3个乐章,特别是钢琴独奏和乐队之间的对比呼应极为巧妙。莫扎特一生作品众多,尽管只有短短35年历程,却以天使般的音乐才华留给世人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现场的钢琴演奏者盛原、杜沛达,是合作无间的师徒关系,第一钢琴杜沛达,第二钢琴盛原。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的盛原,演出足迹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被美国《纽约时报》、德国《钢琴新闻杂志》等给予如此高度评价。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三年级的杜沛达,师从盛原,虽然只有15岁,演出经验也相当丰富,同国内众多交响乐团和指挥名家都有过合作,还曾登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备受关注。
二人以前合作过莫扎特的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但机会也不是太多。谈到这次合作,盛原认为,“演奏这支曲目对教学特别有帮助,合作过程中会有更紧密的交流。”而对于杜沛达来说,坦言“跟盛老师合作,一点压力都没有”,并用“特别活泼”表达对恩师的崇敬与爱戴。演出中,两台钢琴的地位等量齐观,时常以相互堆叠的方式累积彼此声量,同时与管弦乐形成互动、甚至是对抗的态势。“不只是他从我这里学东西,我从他那里也学东西。”从盛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这对师徒之间教学相长的深厚情谊。而且,在演出后的致谢环节,一举一动均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提携。
第三支曲目为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这部作品是施特劳斯于1888年创作的单乐章大型乐队作品,1889年首次公开演出,指挥为作曲家本人,乐队为魏玛歌剧乐团。“我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在魏玛可是不多见的。”创作这部作品时,理查德·施特劳斯只有24岁,也是其成名作,首演两天之后他如此回忆道。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显示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完全成熟,并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第一部作品。演奏该曲有相当的难度,但因其足够精彩,也被视为考验许多乐队各部分乐器能力的试金石。演出现场,旋律优美,激情似火,杨洋执棒下的北京交响乐团显示出驾驭中外经典曲目的娴熟能力。
作为德国浪漫派晚期大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可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大类。如果说《唐·璜》属于叙事性交响诗,那么紧随其后上演的交响诗《死与净化》则为哲理性交响诗,表现一个经历病痛折磨的人在弥留之际回顾往昔的奋斗历程。该曲于1890年在德国首演时,同样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全曲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圣性,被誉为杰作。由于理查·施特劳斯的这两部交响诗作品首演时均由作曲家本人指挥并大获成功,对于任何别的指挥家来说,想要指挥好这两部作品显然不易。
本场音乐会指挥杨洋师从著名指挥家俞峰教授,还曾得到当代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小泽征尔等人的指导,演出足迹遍及国内各大主流乐团及港澳地区。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透露,这场音乐会所选择的曲目均由杨洋挑选,可谓知难而上。当然,也正如李长军所言,“作为一家职业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每年在乐季上都会安排一些有分量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音乐作品。我们请来的优秀指挥家杨洋给我们挑选了这些曲目,非常具有挑战性。”李长军坦言,“《唐璜》我们在20年前演出过,近些年一直没演。而《死与净化》从来没有演过,对乐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此外,中央音乐学院的盛原教授和‘天才少年’杜沛达,同乐团合作完成一部双钢琴协奏曲,这些都能很好地反应北京交响乐团全体艺术家当前的业务水平。”
享有中国“首都明珠乐团”美誉的北京交响乐团,同样“圈粉”无数。来自北京某“科技大厂”的刘先生是北京交响乐团的一位“铁粉”。尽管是资深理工男,但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自去年4月被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北京交响乐团室内乐名曲音乐会”吸引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年多来紧随北京交响乐团的演出足迹,认真聆听,还不断上网搜集信息、学习音乐知识。
“在北京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甚至远赴天津,我聆听了30余场音乐会(都是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会)。”刘先生用一张张音乐会演出票等,把自己从一个古典音乐门外汉变为对古典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相当了解和掌握的观众,“并学会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和半专业角度去欣赏古典音乐,让自己多了一个高雅的爱好。”为此,刘先生觉得要特别感谢北京交响乐团的乐手们带来的一系列高水准演出,“他们既追求音乐专业性上的素养,也追求社会文化价值,演奏水平越来越高,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