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中国节”混编室内乐音乐会21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7月21日上午“中国节”混编室内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精彩上演,以节日为主线、以音乐为桥梁,将中西乐器的魅力相融合,奏响琴瑟和鸣、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乐章。

演出曲目以时间为线索,将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元宵节九大节日,分别与镌刻着人民记忆的旋律相融合。
音乐会以象征着除夕和春节的《节日序曲》开场,熟悉的旋律将记忆一下子拉回到欢腾的新年气氛,也将本场音乐会热闹的节庆氛围烘托起来。清明节则以“思念”为主题,作品《青青的思念》引用“清明上河图”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既呼应了节日主题,也更易引发在场观众的共鸣。端午节主题为“纪念”,以《赛龙夺锦》为名,引用了“端午龙船”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以纪念爱国忠贞、求索坚韧的屈原精神。七夕节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为表达主题,以二胡和大提琴双协奏的形式呈现,琴韵悠长、情意绵绵。中秋节的《天涯共此时》引用了“彩云追月”和“但愿人长久”的音乐素材将月亮意象在乐声中以诗意呈现。重阳节的“夕阳红”、冬至的“塞北的雪”一首首耳熟能详紧扣主题的旋律把观众带入不同节日,最后元宵节在“大秧歌”的旋律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返场演奏的《贺新年》为音乐会完满落下帷幕。


指挥:张 鸣

导赏:阿 龙

二胡:黄晓晴 大提琴:吕乔治
《中国节》混编室内乐项目入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2025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
对此,团长李长军表示:“中国节的创作初衷是想挑选中国九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以对应主题的熟悉旋律进行改编创作,突出中西乐器融合这一特色,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
本次演出的乐团演奏员分别来自北京交响乐团及北京民族乐团,谈及两团的联袂合作与未来规划,李团长道:“我希望中西混编室内乐的形式,在未来能够形成常态化的一种演出形式,并形成品牌,我们也会陆续推出不同主题的混编室内乐演出项目,并且有机会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本场演出由北京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张鸣执棒,青年作曲家刘畅、李玥锦负责编配创作。指挥家张鸣表示:“在把控中西混编室内乐这一创演形式时,我们会关注民乐与西洋乐器在演奏时的音响平衡问题。这不仅是作为指挥家需要关注的,我们的演奏家之间也会互相留意去聆听。”


本场音乐会
既有中西乐器和鸣之美
也有艺术的切磋与交流
大家齐聚国家大剧院
共同领略
“中 国 节”
独特的音乐魅力
与文化内核
7月21日上午“中国节”混编室内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精彩上演,以节日为主线、以音乐为桥梁,将中西乐器的魅力相融合,奏响琴瑟和鸣、美美与共的新时代乐章。
演出曲目以时间为线索,将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元宵节九大节日,分别与镌刻着人民记忆的旋律相融合。
音乐会以象征着除夕和春节的《节日序曲》开场,熟悉的旋律将记忆一下子拉回到欢腾的新年气氛,也将本场音乐会热闹的节庆氛围烘托起来。清明节则以“思念”为主题,作品《青青的思念》引用“清明上河图”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既呼应了节日主题,也更易引发在场观众的共鸣。端午节主题为“纪念”,以《赛龙夺锦》为名,引用了“端午龙船”的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以纪念爱国忠贞、求索坚韧的屈原精神。七夕节以《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耳熟能详的作品为表达主题,以二胡和大提琴双协奏的形式呈现,琴韵悠长、情意绵绵。中秋节的《天涯共此时》引用了“彩云追月”和“但愿人长久”的音乐素材将月亮意象在乐声中以诗意呈现。重阳节的“夕阳红”、冬至的“塞北的雪”一首首耳熟能详紧扣主题的旋律把观众带入不同节日,最后元宵节在“大秧歌”的旋律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返场演奏的《贺新年》为音乐会完满落下帷幕。
指挥:张 鸣
导赏:阿 龙
二胡:黄晓晴 大提琴:吕乔治
《中国节》混编室内乐项目入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2025年度“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
对此,团长李长军表示:“中国节的创作初衷是想挑选中国九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以对应主题的熟悉旋律进行改编创作,突出中西乐器融合这一特色,为弘扬传统文化助力。
本次演出的乐团演奏员分别来自北京交响乐团及北京民族乐团,谈及两团的联袂合作与未来规划,李团长道:“我希望中西混编室内乐的形式,在未来能够形成常态化的一种演出形式,并形成品牌,我们也会陆续推出不同主题的混编室内乐演出项目,并且有机会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本场演出由北京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张鸣执棒,青年作曲家刘畅、李玥锦负责编配创作。指挥家张鸣表示:“在把控中西混编室内乐这一创演形式时,我们会关注民乐与西洋乐器在演奏时的音响平衡问题。这不仅是作为指挥家需要关注的,我们的演奏家之间也会互相留意去聆听。”
本场音乐会
既有中西乐器和鸣之美
也有艺术的切磋与交流
大家齐聚国家大剧院
共同领略
“中 国 节”
独特的音乐魅力
与文化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