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季评论|镜片背后的深邃!
2025年2月16日,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作为2025半乐季的开幕演出,这场音乐会以“永不消逝的音乐”为主题,通过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杰作——《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c小调第八交响曲》,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听觉盛宴。此次音乐会由指挥家杨洋执棒,小提琴演奏家黎雨荷担任独奏,北京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杨莹担任首席。这是北京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五十周年音乐会的先声,而更可贵的是,戴着与老肖相似的眼镜的杨洋,让乐团在这场音乐会的演绎里不止演出了“老肖“的凌厉,也令人注意到了他镜片背后的深邃目光。

这两部肖氏杰作有着巧妙的联系。作品本体上,两部作品均打破了传统体裁的界限:《c小调第八交响曲》的五乐章结构(而非古典四乐章)强化了叙事性与戏剧对比;《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四乐章设计包括了不常见的“夜曲”与“帕萨卡利亚”,通过独奏与乐队的对话,拓展了协奏曲的交响性维度。两部作品都有着两层语义,表层是符合官方要求的宏大叙事(如《第八交响曲》的战争主题),深层则暗藏对个体苦难的哀悼与对体制的讽刺。例如,《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无穷动”主题,表面是机械化的节奏推进,实则隐喻战争机器的冷酷;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帕萨卡利亚”乐章则以葬礼般的沉重步伐,暗示着集体性的悲剧。
而由此便引出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诠释问题,笔者一直有一论断:“老肖”的音乐有太多歧义,而无论天平偏向哪边,这种歧义构成的热情、讽喻、悲怆都不是单向度的,这要求乐团的演绎也绝非单纯的迅疾、冷硬、火爆所可以表现的。但是私以为他音乐的处理有一点容易或曰可以取巧之处,便是不若德法音乐般突出细节与平衡,基本照着乐谱演出来效果便会不错,但其中的内部张力与整体音乐层次还是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空间。杨洋的肖斯塔科维奇演绎显然是以质而非以量取胜的,他演出“老肖”的数量并不多,其风格整体而言可以用“外冷内热”来形容,音乐逻辑贯通整饬与音响上的冷峻肃杀并置,让“老肖”音乐中挣扎的思考更逼真地再现。这套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首作品,杨洋曾在2022年中国爱乐乐团演出过同样的曲目。

音乐会上半场以《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开场,一袭红裙的小提琴家黎雨荷的独奏是全场的焦点。这部曾被斯大林时代压制的作品,在杨洋与乐团的铺陈下,呈现出个体与权力对抗的戏剧张力。黎雨荷的演奏兼具凌厉与脆弱:第一乐章“夜曲”中,她以近乎神经质的揉弦演绎出独白般的私密感,而乐队则以低音弦乐的压迫性音块步步紧逼,形成极具压迫感的音响。第二乐章协奏曲是许多容易“翻车”的协奏曲快板乐章中的一个,对结构的清晰理解,让黎雨荷能游刃有余地出入于肖斯塔科维奇令人窒息的“声音牢笼”,不过这个乐团的演奏不够“凌厉“,有时会和独奏形成速度上的掣肘。第三乐章最吸引人的是独白时刻,黎雨荷在繁密的复调间辗转腾挪。到了第四乐章“滑稽曲”,小提琴的尖锐泛音与乐队的机械节奏形成荒诞的狂欢,杨洋通过突然的强弱对比,将表面的戏谑转化为对极权主义面具的撕扯。当然也略有紧张之处,例如第四乐章的音准以及三乐章华彩的误触,不过这不足以遮盖演绎整体性的精彩,最令我意外的是负笈法国归来的黎雨荷采用了一种与法比弦乐学派距离最遥远的风格——她采用了一种近乎沙哑的音色,这声音比俄罗斯学派很多演奏家的琴音还要粗犷的多。而仔细听来,这种音色似乎是为了让肖斯塔科维奇那些内心深处的嘶吼能更为摧枯拉朽。

下半场的《第八交响曲》则展现了杨洋对作品宏大结构的驾驭力与深刻内涵的开掘。这部长达七十分钟,诞生于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第一乐章伊始,与作曲家《第五交响曲》开篇的d小调低音弦乐主题极其相似的c小调主题以极慢的速度展开,巨大的坦克履带在此缓缓运转。半音阶下行的“叹息动机”在弦乐与管乐的交替中逐渐膨胀,直至最终形成吞噬一切的音响漩涡。值得一提的是,67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域弦乐演奏的葬礼进行曲般的步伐中,杨洋对乐团音色的重塑颇具巧思,他着意克制弦乐在高音区旋律的揉弦幅度,要求他们以几乎不揉弦的“白声”演奏,配合木管的冷色调和声,营造出斯大林时代特有的精神荒漠感。在这之后,哀婉化作愤怒,“北交”的弦乐表现空前团结,杨洋让各个声部如精密的齿轮般咬合在一起。
极限幅度的演奏容易让音准偏高,杨洋在乐章间进行了重新调音。第二、三乐章采取了较为稳重的速度,这种稳重一来是为乐团着想,另一方面也衬托了这两个乐章主题那种麻木不仁的残暴。第二乐章开篇弦乐斩钉截铁的满弓演奏与铜管宣泄式的渐强,展现了指挥对于乐团潜力的最大限度开掘与后者充分的回应,对比抒情主题的摇曳充满弹性速度,则证明“老肖”的音乐许多时刻也需要生动!嘹亮而戏谑的长笛吹出了近乎小号般的音色,而低沉的长号大号出色的音色控制则让臃肿的邪恶势力形象跃然纸上。第三乐章的“无穷动”成为全场最具冲击力的段落:中提琴与大提琴近乎机械化的节奏推进,而木管声部扭曲的犹太民间旋律穿插其间。杨洋通过精确的声部平衡,让机械暴力与人性哀鸣形成残酷的复调。在杨洋拍点间具象化的指挥中乐团充满了纵横对比,那些如行军步伐般的中低音弦乐节奏弓弓啃弦,管乐快速度渐强滑奏的“呼救”动机,尖锐的音色欲要撕裂人耳,中段如“牛仔斗剑”的小号独奏段落出色展示了我喜爱的老肖的戏谑时刻。
在第四乐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杨洋的处理刻意强调了先前几个乐章中克制住的英雄主义色彩,在这个帕萨卡里亚里弦乐萤火般的颤动,似乎暗示战争创伤的不可愈合,管乐的哀号在上个乐章结尾加倍的小军鼓的烘托下一起悲鸣。这种处理与上半场协奏曲中的“帕萨卡利亚”形成互文——两者皆叩问死亡的意义,但交响曲的集体叙事显然更具历史纵深感。第五乐章里,肖斯塔科维奇“尝试瞻望未来,瞻望战后的年代。邪恶而丑陋的一切将会消失,美丽的事物将获胜利。”(见黄晓和《苏联音乐史》)这个乐章最困难的变节拍赋格段也演奏地十分到位。在全曲结尾,C大调的出现象征着战争后从废墟中升起的救赎之光,这种“未完成的救赎”与音乐厅内长达十秒的寂静形成强烈反差,迫使观众直面作曲家留下的终极诘问:光明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幻觉?

赞美之词前面已经说了不少。乐团的优势在于遇到好指挥时在舞台上会全情投入,他们的业务能力也极有实力与潜力,同样乐团乐师的年龄分布亦相对均匀,有可能做到“经验与活力并存”。但问题仍然存在。其一在于音准的难题,老肖经常会把弦乐的长音暴露到配器前景中,而这些地方尤为考验音准与音质的持续性。其二在于多段独奏表现出的个人内功不足,以英国管为主的独奏还体现出不自信的躲闪。力度上的强弱对比上,还应更为夸张与到位,让音乐减少温吞时刻。在多年的聆听经验中,北交的演出效果经常会比排练的状态呈爆发式的提升,这种跃升自然体现出乐团演奏家本身的实力,但排练中的”留一手“往往也会影响指挥对于乐团能力的判断,从而损失一些速度与细节的处理。
在这场音乐会之前,北京交响乐团发布了他们的“半乐季“,这在当下的形势下不失为稳妥之举。值得注意的是的是,他们在这个”半乐季“中的所有作品均来自三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1947年,这三位作曲家一起被批评为“形式主义作曲家”,如今,他们却是苏联作曲家中,作品被上演最多的。这些作品,尤其以普罗科菲耶夫《第六交响曲》、哈恰图良舞剧选段作品而言,并非中国乐团的传统保留曲目,这显然具有开拓曲目与训练乐队的重要意义。客观而言,这场“永不消逝的音乐”是这两年我聆听北京交响乐团最好的一次现场演绎,衷心希望他们在接下来这个令人期待的”半乐季“中能继续”支棱起来“!
2025年2月16日,北京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作为2025半乐季的开幕演出,这场音乐会以“永不消逝的音乐”为主题,通过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部杰作——《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c小调第八交响曲》,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听觉盛宴。此次音乐会由指挥家杨洋执棒,小提琴演奏家黎雨荷担任独奏,北京交响乐团小提琴演奏家杨莹担任首席。这是北京纪念肖斯塔科维奇逝世五十周年音乐会的先声,而更可贵的是,戴着与老肖相似的眼镜的杨洋,让乐团在这场音乐会的演绎里不止演出了“老肖“的凌厉,也令人注意到了他镜片背后的深邃目光。
这两部肖氏杰作有着巧妙的联系。作品本体上,两部作品均打破了传统体裁的界限:《c小调第八交响曲》的五乐章结构(而非古典四乐章)强化了叙事性与戏剧对比;《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四乐章设计包括了不常见的“夜曲”与“帕萨卡利亚”,通过独奏与乐队的对话,拓展了协奏曲的交响性维度。两部作品都有着两层语义,表层是符合官方要求的宏大叙事(如《第八交响曲》的战争主题),深层则暗藏对个体苦难的哀悼与对体制的讽刺。例如,《第八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无穷动”主题,表面是机械化的节奏推进,实则隐喻战争机器的冷酷;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帕萨卡利亚”乐章则以葬礼般的沉重步伐,暗示着集体性的悲剧。
而由此便引出关于肖斯塔科维奇的诠释问题,笔者一直有一论断:“老肖”的音乐有太多歧义,而无论天平偏向哪边,这种歧义构成的热情、讽喻、悲怆都不是单向度的,这要求乐团的演绎也绝非单纯的迅疾、冷硬、火爆所可以表现的。但是私以为他音乐的处理有一点容易或曰可以取巧之处,便是不若德法音乐般突出细节与平衡,基本照着乐谱演出来效果便会不错,但其中的内部张力与整体音乐层次还是有很多可以深挖的空间。杨洋的肖斯塔科维奇演绎显然是以质而非以量取胜的,他演出“老肖”的数量并不多,其风格整体而言可以用“外冷内热”来形容,音乐逻辑贯通整饬与音响上的冷峻肃杀并置,让“老肖”音乐中挣扎的思考更逼真地再现。这套肖斯塔科维奇的两首作品,杨洋曾在2022年中国爱乐乐团演出过同样的曲目。
音乐会上半场以《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开场,一袭红裙的小提琴家黎雨荷的独奏是全场的焦点。这部曾被斯大林时代压制的作品,在杨洋与乐团的铺陈下,呈现出个体与权力对抗的戏剧张力。黎雨荷的演奏兼具凌厉与脆弱:第一乐章“夜曲”中,她以近乎神经质的揉弦演绎出独白般的私密感,而乐队则以低音弦乐的压迫性音块步步紧逼,形成极具压迫感的音响。第二乐章协奏曲是许多容易“翻车”的协奏曲快板乐章中的一个,对结构的清晰理解,让黎雨荷能游刃有余地出入于肖斯塔科维奇令人窒息的“声音牢笼”,不过这个乐团的演奏不够“凌厉“,有时会和独奏形成速度上的掣肘。第三乐章最吸引人的是独白时刻,黎雨荷在繁密的复调间辗转腾挪。到了第四乐章“滑稽曲”,小提琴的尖锐泛音与乐队的机械节奏形成荒诞的狂欢,杨洋通过突然的强弱对比,将表面的戏谑转化为对极权主义面具的撕扯。当然也略有紧张之处,例如第四乐章的音准以及三乐章华彩的误触,不过这不足以遮盖演绎整体性的精彩,最令我意外的是负笈法国归来的黎雨荷采用了一种与法比弦乐学派距离最遥远的风格——她采用了一种近乎沙哑的音色,这声音比俄罗斯学派很多演奏家的琴音还要粗犷的多。而仔细听来,这种音色似乎是为了让肖斯塔科维奇那些内心深处的嘶吼能更为摧枯拉朽。
下半场的《第八交响曲》则展现了杨洋对作品宏大结构的驾驭力与深刻内涵的开掘。这部长达七十分钟,诞生于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第一乐章伊始,与作曲家《第五交响曲》开篇的d小调低音弦乐主题极其相似的c小调主题以极慢的速度展开,巨大的坦克履带在此缓缓运转。半音阶下行的“叹息动机”在弦乐与管乐的交替中逐渐膨胀,直至最终形成吞噬一切的音响漩涡。值得一提的是,67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域弦乐演奏的葬礼进行曲般的步伐中,杨洋对乐团音色的重塑颇具巧思,他着意克制弦乐在高音区旋律的揉弦幅度,要求他们以几乎不揉弦的“白声”演奏,配合木管的冷色调和声,营造出斯大林时代特有的精神荒漠感。在这之后,哀婉化作愤怒,“北交”的弦乐表现空前团结,杨洋让各个声部如精密的齿轮般咬合在一起。
极限幅度的演奏容易让音准偏高,杨洋在乐章间进行了重新调音。第二、三乐章采取了较为稳重的速度,这种稳重一来是为乐团着想,另一方面也衬托了这两个乐章主题那种麻木不仁的残暴。第二乐章开篇弦乐斩钉截铁的满弓演奏与铜管宣泄式的渐强,展现了指挥对于乐团潜力的最大限度开掘与后者充分的回应,对比抒情主题的摇曳充满弹性速度,则证明“老肖”的音乐许多时刻也需要生动!嘹亮而戏谑的长笛吹出了近乎小号般的音色,而低沉的长号大号出色的音色控制则让臃肿的邪恶势力形象跃然纸上。第三乐章的“无穷动”成为全场最具冲击力的段落:中提琴与大提琴近乎机械化的节奏推进,而木管声部扭曲的犹太民间旋律穿插其间。杨洋通过精确的声部平衡,让机械暴力与人性哀鸣形成残酷的复调。在杨洋拍点间具象化的指挥中乐团充满了纵横对比,那些如行军步伐般的中低音弦乐节奏弓弓啃弦,管乐快速度渐强滑奏的“呼救”动机,尖锐的音色欲要撕裂人耳,中段如“牛仔斗剑”的小号独奏段落出色展示了我喜爱的老肖的戏谑时刻。
在第四乐章中,值得注意的是,杨洋的处理刻意强调了先前几个乐章中克制住的英雄主义色彩,在这个帕萨卡里亚里弦乐萤火般的颤动,似乎暗示战争创伤的不可愈合,管乐的哀号在上个乐章结尾加倍的小军鼓的烘托下一起悲鸣。这种处理与上半场协奏曲中的“帕萨卡利亚”形成互文——两者皆叩问死亡的意义,但交响曲的集体叙事显然更具历史纵深感。第五乐章里,肖斯塔科维奇“尝试瞻望未来,瞻望战后的年代。邪恶而丑陋的一切将会消失,美丽的事物将获胜利。”(见黄晓和《苏联音乐史》)这个乐章最困难的变节拍赋格段也演奏地十分到位。在全曲结尾,C大调的出现象征着战争后从废墟中升起的救赎之光,这种“未完成的救赎”与音乐厅内长达十秒的寂静形成强烈反差,迫使观众直面作曲家留下的终极诘问:光明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幻觉?
赞美之词前面已经说了不少。乐团的优势在于遇到好指挥时在舞台上会全情投入,他们的业务能力也极有实力与潜力,同样乐团乐师的年龄分布亦相对均匀,有可能做到“经验与活力并存”。但问题仍然存在。其一在于音准的难题,老肖经常会把弦乐的长音暴露到配器前景中,而这些地方尤为考验音准与音质的持续性。其二在于多段独奏表现出的个人内功不足,以英国管为主的独奏还体现出不自信的躲闪。力度上的强弱对比上,还应更为夸张与到位,让音乐减少温吞时刻。在多年的聆听经验中,北交的演出效果经常会比排练的状态呈爆发式的提升,这种跃升自然体现出乐团演奏家本身的实力,但排练中的”留一手“往往也会影响指挥对于乐团能力的判断,从而损失一些速度与细节的处理。
在这场音乐会之前,北京交响乐团发布了他们的“半乐季“,这在当下的形势下不失为稳妥之举。值得注意的是的是,他们在这个”半乐季“中的所有作品均来自三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1947年,这三位作曲家一起被批评为“形式主义作曲家”,如今,他们却是苏联作曲家中,作品被上演最多的。这些作品,尤其以普罗科菲耶夫《第六交响曲》、哈恰图良舞剧选段作品而言,并非中国乐团的传统保留曲目,这显然具有开拓曲目与训练乐队的重要意义。客观而言,这场“永不消逝的音乐”是这两年我聆听北京交响乐团最好的一次现场演绎,衷心希望他们在接下来这个令人期待的”半乐季“中能继续”支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