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演出回顾|中西交融致敬先驱!北交北民联袂演绎《聆听刘天华》震撼国家大剧院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 演出回顾|中西...

1.jpg

4月25日晚,为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由指挥家刘沙执棒,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莫漠领衔,北京交响乐团与北京民族乐团130人联袂呈现大型中西混编音乐会《聆听刘天华》。此次音乐会是北京交响乐团继交响合唱音乐会《长城》之后,入选“第九届中国交响乐团之春”展演的第二场音乐会。两团通过“中西交融”的方式,演绎黄自、陈其钢、邹野三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既回溯中国近代音乐先驱的开拓精神,又以当代语汇诠释永恒的艺术魅力。三首作品均体现中西对话,呼应我国现代民族音乐奠基人刘天华“汲古润今,融西促中”的艺术理念。

2.jpg

▲青年大提琴演奏家  莫漠

音乐会上半场,演绎了黄自的交响序曲《怀旧》和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前者是中国交响序曲的奠基之作,后者展现大提琴与传统的哲思对话。

刘沙介绍,《怀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成熟的专业管弦乐作品。这首作品在美国首演,充满19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风格,宛如一首交响诗,非常好听。“《逝去的时光》在世界各地都演出过,反响也非常强烈。”刘沙说。

3.jpg

音乐会下半场,重磅上演邹野作曲的乐队协奏曲《聆听刘天华》——为中国民族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而作。这部作品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作曲家邹野创作,音乐主题选自刘天华的二胡及琵琶乐曲。协奏曲将一个整体的乐队中的各个声部都作主角,同时也为其它乐器协奏。乐曲分为三个乐章,以刘天华的作品命名:第一乐章《改进操》,第二乐章《良宵》,第三乐章《光明行》。全曲几乎涉及刘天华的所有二胡、琵琶乐曲的主题,融汇在整个作品中,通过刘天华的原作,用民乐和交响乐交融的形式展开,反映那个伟大的时代和刘天华的人格精神。

4.jpg

“刘天华先生的创作和同时代的一些民间乐曲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的作品有非常明显的文人气质,乐曲的内涵极有深意。这些作品不仅继承民间乐曲精华,也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乐曲的音乐内在动力性强、有戏剧性因素。这些都是刘天华先生为中国民族乐器的音乐创作留下的宝贵经验和财富。”邹野表示,《聆听刘天华》是一部致敬作品,向老一辈先生致敬!向一百多年前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致敬!“作品采用乐队协奏曲的形式,根据刘天华先生存世作品的精彩主题,通过重新结构,用西洋音乐的结构原则(如奏鸣曲、回旋曲)及民间音乐的构成因素,创造一个新的、继承性极强的音乐作品。两个乐队互为主奏又互为协奏,是一个整体的两面及多面。”邹野说。

5.jpg

▲指挥家  刘沙

本次音乐会的最大亮点就是“中西交融”。特别是乐队协奏曲《聆听刘天华》,采用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乐队,作为管弦乐队的北京交响乐团与作为民族乐队的北京民族乐团强强联手,虽然二者在音乐美学、发音原理上都着有极大不同,但演出中二者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特色,两个乐队互为主奏又互为协奏,在音乐的构思与结构上是一个整体的两面及多面。

“不一样的乐器声音组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极为震撼的新的声音体验。”作为横跨交响乐、民族管弦乐领域的“两栖指挥”,刘沙表示自己对民乐和交响乐都很熟悉,拿到《聆听刘天华》的乐谱时就开始琢磨,如何将二者有机融在一起,什么时候哪块弱一点、哪块强一点,都要适时调整,有挑战也很有意思。“今年恰逢刘天华诞辰130周年,本场音乐会也旨在向刘天华先生致敬。”刘沙说。

6.jpg

“古人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能起到改变社会风气的引导作用,刘天华觉悟到音乐的这种社会功能,视音乐为民众的精神食粮、振奋人民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育熙表示,刘天华是他的二伯父,他的大伯父刘半农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父亲刘北茂是我国现代民乐大师,他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以《聆听刘天华》的第一乐章《改进操》为例,刘育熙认为刘天华当年抱着振兴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接轨的志向,召集弟子和音乐界同行成立国乐改进社,为此写下这部作品,表达作曲家对立社的喜悦和对振兴国乐的信心与期望。

7.jpg

值得一提的还有莫漠,他曾于2016年在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上,与北京交响乐团共同演绎作曲家陈其钢为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创作的《逝去的时光》。时隔9年,他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再次与北京交响乐团共同演绎《逝去的时光》,宛转悠扬的旋律,给予人时光在东西方音乐时空里永恒流转的诗意回响。上半场演出结束后,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他回报一曲观众耳熟能详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我和你》。

8.jpg

音乐会尾声,刘沙指挥两大乐团返场二次奏响《聆听刘天华》的第三乐章《光明行》,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气派,更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独特巧思。“第一次听到这种形式的音乐会,有种难以形容的震撼!”刚来北京读书的19岁年轻观众易天宇说,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多听一些这样的音乐会,感受中西音乐文化交融对话的魅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