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观点 | 跨越枪炮与玫瑰,为和平而声

6月19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指挥家金野与小提琴家瓦迪姆·列宾于国家大剧院联袂登台,呈现“冰与火的交响”。当晚在曲目选择上以普罗科菲耶夫的《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与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作品60》两部经典作品作为“冰”与“火”意象的代表,不仅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庄严纪念,更是借由乐音与历史性的时刻紧密相连,接续为和平而声。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冰与火本应是无法共存,却以此来比喻两种对立的思想或事物不能相容而是非分明。笔者不得不感叹音乐会上下半场曲目的选择,本身既是对两部作品质地、意蕴的贴切隐喻,更是关于是非分明、正义与黑暗、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哲思、辩证思维的启示。
冰,水坚也。谈起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通常会归纳为青年时期(1907—1918)、国外时期(1918—1932)、苏维埃时期(1933—1953)这三个时期,以及古典线、创新线、托卡塔、抒情线、谐谑线五条创作线路。当晚的《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完成于1935年,用普罗在《自传》中的话说,“这首协奏曲是在最不相同的一些国家中完成的,它反映了我那种流浪无定的音乐会生活—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巴黎写出,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在沃龙涅什写出,配器在巴库完成,而第一次演出如在1935年12月在马德里”。列宾单独奏出情感丰沛的第一主题,而后乐队与其紧紧依偎、交织逐渐向前推进。列宾的琴弓仿佛是细腻的刻刀,乐句仿佛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刀刀见肉却又流动性极强;第二乐章的演绎乐句悠长又充满冥思气质,在练达、沉住气地推进后又有新的裂变,仿佛是穷尽了普氏旅欧时的愁思与超脱;第三乐章在乐队与列宾音响色彩悄然变幻的叙事下,将作曲家深埋于音符之下的个体孤独与精神坚守,以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极其强烈地传递给了每一位听众。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恰是一部在围城烽火中诞生的作品。1941年7月5日,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和平地劳动。如今我准备拿起武器!我知道,法西斯与文化的末日、文明的末日是同义语。历史地说,法西斯要取胜是荒谬的,是不可能的。但我也知道,要拯救人类免遭灭亡唯有战斗。”七月末,肖斯塔科维奇开始了《第七交响曲》的创作。他在战火纷飞的列宁格勒家中的厨房中飞快地写作。当敌机在头顶上呼啸而过,他熟视无睹地在钢琴上视奏作品草稿。在战争爆发后创作、于炮火中诞生的《第七交响曲》就是作曲家参加战斗的重要见证。

指挥家金野对乐队的驾驭向来精准。当晚他对于“列宁格勒”的处理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引领下,肖斯塔科维奇那些充满棱角、时而刺耳的不协和音响被表现得极具说服力,这正是对战争那混乱、撕裂本质最深刻的声音隐喻。
指挥家金野并未刻意追求悲情效果,反而以近乎冷峻的克制态度处理第一乐章那令人窒息的“入侵主题”。弦乐组表现艰难行进与微弱的希望时,气若游丝而又包含内在的韧性;小军鼓亦步亦趋地逼近,最后传递出无法抵挡的压迫感;第二、三乐章,音乐氛围陡然转变。被战火笼罩的围城中人生发出对生命与和平的思考,纤弱的精神与对战争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慌几乎充斥在空气中;第四乐章始于近乎凝固的寂静,随后如岩浆迸发,在极具张力的音响中抵达 “胜利” 的巅峰。指挥家金野巧妙把控这场从无声到轰鸣的戏剧化转变,摒弃了直接以磅礴声势冲击听众的常规手法,转而以稳健的节奏逐层铺展。弦乐如泣如诉的悲怆旋律,与打击乐激昂的胜利鼓点相互缠绕、激烈碰撞,形成充满哲思的音乐对话。当音乐厅里回荡着那些曾激励苏联军民浴血奋战的雄壮旋律时,仿佛将听众瞬间拉回1941年列宁格勒的硝烟与肃杀气息中,直至战争胜利时刻混杂着巨大喜悦与深刻疲惫的复杂情感。这些作品并非仅仅被当作博物馆里的精美展品被呈现;它们被精心选择,这之间乐谱中的战争记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永恒的挣扎与尊严被赋予了一种时代共振的使命。试图在当下唤醒那段遥远而沉重的集体记忆——音乐,这时间的艺术,在纪念历史的同时亦微妙地映照着当下。

《第七交响曲》在古比雪夫首演后3个星期,肖斯塔科维奇在1942年3月29日的《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我想写一部歌颂我们人民的作品,他们正在为战胜敌人而斗争,他们是英雄。写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我想到我们人民的伟大,想到他们的英雄气概,想到人类美好的理想和人的优秀品质,想到绮丽的自然风光,想到人道主义,想到美。我把第七交响曲献给我们向法西斯进行的斗争,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的故乡列宁格勒”。

时间来到两年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热血岁月。1943年10月30日,肖斯塔科维奇在给中国音乐家的信中说道:“我们坚定地希望,当人道主义与仇视人类,善与恶的规模宏大的搏斗最后以法西斯主义的击溃和消灭而告终时,全世界音乐家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紧密,而我们—通过个人的交往和广泛的音乐会活动,将能够互相展示我们创作工作的成果,在战争的日子里,这些创作工作曾为捍卫人类摆脱法西斯的残暴行为而服务。请允许我以个人的名义和我的同志们以苏联作曲家的名义,向你们致以热烈的问候和祝愿你们取得创作上的成功。”
艺术拥有唤醒良知、凝聚和平共识的力量。这场音乐会既是一次对80年前人类共同战胜法西斯的庄严致敬,也是一次对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纪念,不仅在于以艺术之美缅怀逝者与歌颂胜利,更在于以史为鉴,跨越枪炮与战火,在现实中守护和平的玫瑰。
6月19日,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指挥家金野与小提琴家瓦迪姆·列宾于国家大剧院联袂登台,呈现“冰与火的交响”。当晚在曲目选择上以普罗科菲耶夫的《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与肖斯塔科维奇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作品60》两部经典作品作为“冰”与“火”意象的代表,不仅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庄严纪念,更是借由乐音与历史性的时刻紧密相连,接续为和平而声。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冰与火本应是无法共存,却以此来比喻两种对立的思想或事物不能相容而是非分明。笔者不得不感叹音乐会上下半场曲目的选择,本身既是对两部作品质地、意蕴的贴切隐喻,更是关于是非分明、正义与黑暗、战争与和平等一系列哲思、辩证思维的启示。
冰,水坚也。谈起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通常会归纳为青年时期(1907—1918)、国外时期(1918—1932)、苏维埃时期(1933—1953)这三个时期,以及古典线、创新线、托卡塔、抒情线、谐谑线五条创作线路。当晚的《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3》完成于1935年,用普罗在《自传》中的话说,“这首协奏曲是在最不相同的一些国家中完成的,它反映了我那种流浪无定的音乐会生活—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巴黎写出,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在沃龙涅什写出,配器在巴库完成,而第一次演出如在1935年12月在马德里”。列宾单独奏出情感丰沛的第一主题,而后乐队与其紧紧依偎、交织逐渐向前推进。列宾的琴弓仿佛是细腻的刻刀,乐句仿佛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刀刀见肉却又流动性极强;第二乐章的演绎乐句悠长又充满冥思气质,在练达、沉住气地推进后又有新的裂变,仿佛是穷尽了普氏旅欧时的愁思与超脱;第三乐章在乐队与列宾音响色彩悄然变幻的叙事下,将作曲家深埋于音符之下的个体孤独与精神坚守,以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极其强烈地传递给了每一位听众。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恰是一部在围城烽火中诞生的作品。1941年7月5日,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说“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和平地劳动。如今我准备拿起武器!我知道,法西斯与文化的末日、文明的末日是同义语。历史地说,法西斯要取胜是荒谬的,是不可能的。但我也知道,要拯救人类免遭灭亡唯有战斗。”七月末,肖斯塔科维奇开始了《第七交响曲》的创作。他在战火纷飞的列宁格勒家中的厨房中飞快地写作。当敌机在头顶上呼啸而过,他熟视无睹地在钢琴上视奏作品草稿。在战争爆发后创作、于炮火中诞生的《第七交响曲》就是作曲家参加战斗的重要见证。
指挥家金野对乐队的驾驭向来精准。当晚他对于“列宁格勒”的处理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引领下,肖斯塔科维奇那些充满棱角、时而刺耳的不协和音响被表现得极具说服力,这正是对战争那混乱、撕裂本质最深刻的声音隐喻。
指挥家金野并未刻意追求悲情效果,反而以近乎冷峻的克制态度处理第一乐章那令人窒息的“入侵主题”。弦乐组表现艰难行进与微弱的希望时,气若游丝而又包含内在的韧性;小军鼓亦步亦趋地逼近,最后传递出无法抵挡的压迫感;第二、三乐章,音乐氛围陡然转变。被战火笼罩的围城中人生发出对生命与和平的思考,纤弱的精神与对战争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慌几乎充斥在空气中;第四乐章始于近乎凝固的寂静,随后如岩浆迸发,在极具张力的音响中抵达 “胜利” 的巅峰。指挥家金野巧妙把控这场从无声到轰鸣的戏剧化转变,摒弃了直接以磅礴声势冲击听众的常规手法,转而以稳健的节奏逐层铺展。弦乐如泣如诉的悲怆旋律,与打击乐激昂的胜利鼓点相互缠绕、激烈碰撞,形成充满哲思的音乐对话。当音乐厅里回荡着那些曾激励苏联军民浴血奋战的雄壮旋律时,仿佛将听众瞬间拉回1941年列宁格勒的硝烟与肃杀气息中,直至战争胜利时刻混杂着巨大喜悦与深刻疲惫的复杂情感。这些作品并非仅仅被当作博物馆里的精美展品被呈现;它们被精心选择,这之间乐谱中的战争记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永恒的挣扎与尊严被赋予了一种时代共振的使命。试图在当下唤醒那段遥远而沉重的集体记忆——音乐,这时间的艺术,在纪念历史的同时亦微妙地映照着当下。
《第七交响曲》在古比雪夫首演后3个星期,肖斯塔科维奇在1942年3月29日的《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说:“我想写一部歌颂我们人民的作品,他们正在为战胜敌人而斗争,他们是英雄。写这部交响曲的时候,我想到我们人民的伟大,想到他们的英雄气概,想到人类美好的理想和人的优秀品质,想到绮丽的自然风光,想到人道主义,想到美。我把第七交响曲献给我们向法西斯进行的斗争,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的故乡列宁格勒”。

时间来到两年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热血岁月。1943年10月30日,肖斯塔科维奇在给中国音乐家的信中说道:“我们坚定地希望,当人道主义与仇视人类,善与恶的规模宏大的搏斗最后以法西斯主义的击溃和消灭而告终时,全世界音乐家的交流将变得更加紧密,而我们—通过个人的交往和广泛的音乐会活动,将能够互相展示我们创作工作的成果,在战争的日子里,这些创作工作曾为捍卫人类摆脱法西斯的残暴行为而服务。请允许我以个人的名义和我的同志们以苏联作曲家的名义,向你们致以热烈的问候和祝愿你们取得创作上的成功。”
艺术拥有唤醒良知、凝聚和平共识的力量。这场音乐会既是一次对80年前人类共同战胜法西斯的庄严致敬,也是一次对音乐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纪念,不仅在于以艺术之美缅怀逝者与歌颂胜利,更在于以史为鉴,跨越枪炮与战火,在现实中守护和平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