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

演出回顾|青年主创挑梁!北交联手北昆《牡丹亭・惊梦》探索传统艺术当代表达

新闻动态 / 演出活动 / 演出回顾|青年...

微信图片_2025-09-28_091937_314.jpg

北京交响乐团“交响+”再添创举,2025年9月26日、27日,北交首次携手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打造推出室内乐·昆曲音乐剧场《牡丹亭·惊梦》。这一作品是北交2025年的重点创作项目,标志着两大艺术团体在守正创新业务路线上的一次开拓性舞台实践。

演出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为蓝本,融合中西艺术精髓,采用13人的室内乐团(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竖琴及打击乐组)与6位昆曲主演的独特编制,为观众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精彩演出。两场演出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首日票房秒罄。

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121_157.jpg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125_611.jpg

本次演出致力于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深度对话,实现古典文学的深度现代演绎。创作团队以汤显祖的经典《牡丹亭》为蓝本,并非简单地将昆曲与室内乐并置,而是进行了从音乐结构到美学表达上的有机融合。“北交近两年一直在创排演上探索用西方交响乐语言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破圈之路、破壁之旅。”作为本剧的作曲编曲,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白金表示。

白金以《绕池游》《步步娇》《皂罗袍》等经典唱段的旋律为骨架,进行了全新的作曲与配器。弦乐五重奏绵长抒情,木管五重奏灵巧点缀,加之竖琴的晶莹音色与打击乐的节奏张力,共同构建出丰富的西洋室内乐和声。杜丽娘的婉转吟唱置身于此,其内心“至情”的萌动、挣扎与升华得以层层铺陈。这一创新既强化了戏剧张力,又深化了心理描摹的深度,为昆曲的写意美学注入了新的音乐语言。

白金认为,“西洋乐器编制的室内乐团,像《牡丹亭・惊梦》这样的,小而美,美而雅,投入产出性价比可观,能常演常新,还好看好玩的艺术作品——将是未来用西洋交响乐讲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样跨界融合、东西合璧的音乐,既有戏曲音乐气息悠长的旋律和唱念做打,是一种能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时间的艺术’。同时,与交响乐的融合又使它获得了音响上的“折叠度”,兼具了西洋交响乐的“纵深空间”。我也想慢慢把西方音乐的技法吃透一些,用它们来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130_412.jpg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135_203.jpg

在《牡丹亭·惊梦》的主创阵容中,一批青年艺术人才挑起重担,展现出跨界合作的蓬勃朝气。作为本剧导演,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张鹏介绍道,“我们这次的主创团队,成员大多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当然也请了一些大师给我们把关,默默付出。青年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老艺术家有一定区别,存在差距,但品质可贵,用功、刻苦、努力,秉持着‘把作品以最佳状态呈现’的想法,这就是青年艺术家的精神。”

本剧演员阵容同样以新生代力量为主,整体以“80后”“90后”为骨干的团队,既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承,更以青春视角为四百年的《牡丹亭》注入了当代审美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928092204_1221_9.png

演出以简约的舞台美术为基础,凝练了室内乐团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恰到好处的乐器声与人声完美结合,这种创新尝试不仅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还通过西洋室内乐的编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张鹏认为,“交响乐是世界通用语言,能演奏各种题材的内容和作品。而《牡丹亭》是非常好的题材,能代表中国审美,昆曲的音乐性很强,交响乐与昆曲很搭。”

 继与交响京剧音乐会《杜鹃山》、台湖爵士节以及张碧晨演唱会的跨界联动,本场演出是北交近两年来‘音乐 +’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会或戏曲演出的单一模式,旨在探索一种“小而美”、“美而雅”的舞台呈现,制作上不以繁复的舞台布景为重,而是让音乐本身成为叙事的主体。

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215_735.jpg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222_685.jpg

“‘洋为中用’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一个方向,尤其对于我们这个西方古典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文艺院团。‘美美与共’的两个美搁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美,也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新表达方式。”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表达了策划本场演出的初心与期待,“我们希望喜欢室内乐、喜欢交响乐、喜欢古典音乐和喜欢戏曲的人,都可以关注这部剧,应该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该项目的首演,也是剧场版的首演,后续我们会调整打磨推出音乐会版和沉浸式版,同时也希望能够走出国门用西方习惯的审美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233_537.jpg微信图片_2025-09-28_092241_082.jpg

本次演出以室内乐的丰富织体与昆曲的唱念做打深度对话,构建出充满想象力的戏剧空间。这种“Plus”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创造出“1+1>2”的融合效应,既保留了昆曲的精髓与室内乐的严谨,又生发出一种新颖的、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为传统表演艺术在当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样本。本次演出还同步推出了周边产品,大获年轻人喜爱。未来,北京交响乐团还会继续深耕与创新融合的创作,用西方人习惯的审美方式来讲中国的故事,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返回